湖州列举网 > 教育培训 > 中小学辅导班 >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要点
湖州
[切换城市]

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要点

更新时间:2018-10-30 17:56:38 浏览次数:191次
区域: 湖州 > 安吉
类别:初中辅导班
地址:安吉县递铺镇胜利西路501号
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要点
1.借景(物)抒情
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,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,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,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。在我国古代诗歌中,松、竹、梅、兰、山石、溪流、沙漠、古道、边关、落日、夜月、清风、细雨和微草等,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。如白居易的“野人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借“原上草”的顽强抗争,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赞叹。

2.寓情于景(或物)
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,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,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。如杜甫的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;柳永的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凤残月”,场景描写之中,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。

3.烘托
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,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,使物象明显突出。用于诗歌创作,指从侧面着意描写,作为陪衬,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。可以是人烘托人,如《秦罗敷》中借“行者…‘少年”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,也可以是物烘托物,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、“僧敲月下门”“月出惊山鸟”等以闹衬静。更多的是物烘托人,如《琵琶行》中三次写江中之月,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、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、孤独、悲伤的心情。

4.用典
既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,来阐明自己的观点。古诗很讲究用典,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,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,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,可收到言简意丰、耐人寻味的效果,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力。如辛弃疾《破阵子·醉里挑灯看剑》中成功地运用典故,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,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。

5.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
如汉乐府《陌上桑》对秦罗敷的描写:“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梢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”前四句是正面描写,后八句是侧面描写。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,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。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?这是很难描绘的。于是作者笔势一荡,不直接写罗敷本身,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,通过侧面描写,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。你自己想她怎么美,她就怎么美。

6.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
托,寄托,借助;物,客观外物;言,表达;志、志向,志愿;寓,寄托,隐含;意,心愿,愿望。简单地说,托物言志,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、志愿。如司马光的《客中初夏》一诗。托物寓意,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。实际上,“志”和“意”往往是一回事,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、理想愿望、见解主张等等。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,使用“托物言志”说法的多。托物寓意,“意”更隐含些
名思教育安吉区域校区:安吉县递铺镇胜利西路501号
湖州中小学辅导班相关信息
2021-11-28
2021-11-08
2021-11-07
注册时间:2018年04月09日
UID:475485
---------- 认证信息 ----------
手机已认证
查看用户主页